临场作文提分的几大技巧
发布日期:2014-12-27
考场作文,不同与我们平时的写作,除了平时的文字语言积累和阅读拓展外,一些应试小技巧也非常重要!
那么那些小技巧是有助于我们写出能得高分的考场作文呢?下面就来看看翰林作文组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临场作文提分五大技巧。
抛开平时的积累,让翰林名师来和你谈谈,那些至关重要的作文应试技巧。
技巧一:看报先看题,教你拟一个漂亮的标题
考试作文中,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来拟定题目,题目不宜太长和太短。拟题的办法有2个,一是你去百度上搜索一下作文拟题目,可以找到作文老师讲述的类似技巧。二是考生家长或考生,赶紧去翻阅最近一年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合订本,根据题材,选择几十个比较精彩的标题,背下来,考试的时候可能依葫芦画瓢地就能采用到。
作文题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,特别是那些要求自拟题目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,题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阅卷老师判断你的作文有没有脱题、立意是不是新颖的第一要素。所以,要想使你的作文一下子就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眼球,请从拟一个新颖别致、与众不同的标题做起。当然,背一些比较精彩的题目以备关键时刻模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除此而外,题目的长短最好控制在一行字数的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、题目中千万不要出现错别字和语病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。
说“漂亮题目如美女”,不如说“漂亮题目是美女的眼睛”来得恰当!
技巧二:漂亮的开头,完美的收尾
考试作文的开头方法很多:六要素开头法、题记开头法、悬念开头法、引名句开头法、排比句开头法、拟人式开头法、设问式开头法、对偶式开头法、博喻加对仗开头法、合用修辞开头法、巧述典故开头法、解题式开头法、名人问答开头法、诗文引用开头法。至少,你看到作文的时候,脑子里会闪现出上述前七八个开头方法。
结尾也很重要。一般来说,结尾是总结全文。如果是记叙文,要注意抒情。如果是议论文,则要注意归纳。无论如何,最好要扣准标题。怎么扣呢?如果你实在拿不准,就在结尾段的第一句,把题目说一下,然后归纳全文观点就是了。无论你怎么开头,怎么结尾,多问自己几次“我这样开头(结尾)切不切题”总是没错的,不要写到结尾了都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已经脱题了。
技巧三:想好主题和文体,非驴非马不可取
写作文,要么是记叙文,要么是议论文。一般来说,多是"总—分—总"结构。记叙文的结尾要注意抒情和总结哲理,议论文最好是"1—3—1"或者"1—4—1"结构,中间的3或4,是分层解题。当然也可以灵活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。但是注意,千万别议论文说了那么多事例却不归纳主题,记叙文忘记说事却议论过多。因此,写考试作文,事先要想好了。
现在的考试作文,命题者为了给考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施展的空间,大都在体裁上不做任何限制(诗歌当然还不行)了,这就给考生一种错觉:写作文可以不考虑体裁问题了。而实际上,老师在阅卷时,还是把“文体意识鲜明不鲜明”作为评定一篇作文得分高低的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标准。所以,“体裁自选”并不等于“不讲体裁”。所谓“自选”,只是让你选择一种你自认为比较擅长的体裁来构思行文,而不是让你天马行空、东拉西扯。无论你要表现什么主题,也无论你写什么内容,记叙文就得有“六要素”(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起因、经过、结果),议论文就得具备三要素(论点、论据、论证),散文就得做到“形散神不散”,否则,你的作文就肯定“四不像”,是得不了高分的。
技巧四:适当克隆和"抄袭",考前备料攒信息
模仿是必要的,我们学习新技术、掌握新技能,大都是从简单的模仿开始的,写作文亦如此。不模仿,就难以熟练;不熟练,就不会“生巧”。然而,对于写作文来说,模仿也只能停留在对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的借鉴上(比如别人作文在谋篇布局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一些特点),至于真正的内涵(比如思想感情层面的一些东西),还得是自己的。因为只有自己的经历才是独一无二的,也只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打动人。所以,我们只有想办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作文中,才能保证自己的作文得高分,除此而外,别无捷径可走。 但抄袭和套改,万万要不得!
技巧五:篇幅争取要写满,多写一点是一点
一般来说,中考高考作文要求都不低于600—800字。如果要求是600字左右,那就顶多写到700字。争取合理安排卷面,把给的卷面写满到95%左右。譬如中考作文不低于600字,试卷给的卷面多是800字左右,那么,你争取写到780字,留下最后一两行。
“写满”倒也没必要,但一定要“写足”(字数充足),不要给阅卷老师造成凑字数或者无话可说了的感觉。行于当行处,止于当止处,在字数能够满足卷面要求的前提下,顺其自然即可。特别需要纠正的一点是,作文字数不是越多越好,字数太多,也会暴露你整体策划能力不足的缺陷。如果有超出试卷方格的内容,那就更不应该了。因为在网上阅卷的背景下,超出方格的内容是不会被扫描到电脑屏幕上去的,这样就会给阅卷老师造成你的作文没有写完的错觉,作文得分自然也不会高了。
总之,既然是考试作文,那就意味着你的命运掌握在阅卷老师的手里,这种情况下,一意孤行、我行我素、毫不顾忌阅卷老师感受的做法只能使自己陷于被动,对提高自己的成绩是毫无益处的。所以,考生都应该多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想想,多与阅卷老师进行换位思考,如此,则无大错矣!